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598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整全宣教的六大面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神學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相信宣教是上帝向世界發動的一項行動,是上帝整救世界的一項愛的任務。而教會是進行這項任務的使者、器皿。根據以弗所書4章12節,上帝賞賜恩賜目的是要準備上帝的子民為祂工作,因此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上帝的宣教」工作。

然而,宣教是指「宣揚基督教」嗎?根據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世界傳道會等組織所出版的文獻,普世基督教會的宣教應該是「整全」的。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上帝國,與人生活的所有領域相關連,從個人、社群、到整個受造界;福音關懷人的身、心、靈,也關懷社群和整個受造界。基督教宣教的本質與目的,可以用不同的字語或詞彙來表達,如:悔改昄依、罪得赦免、在基督裡得新生命、與上帝復合、從罪的奴役得解放、社會公義與和平、人性化、心靈得醫治、接受洗禮、教會增長等。

這些不同的面向,從新約聖經而言都是真實的,且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單獨隔離出來。換句話說,上帝賜給祂僕人多樣性的恩賜,而人類的處境也經常是複雜與變動的,因此基督徒社群當尋求參與多面向的整全宣教。在這樣的神學與宣教理念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用「宣教的六個面向」作為整體教會的行動指導原則,並達到教會更為健康發展的目標。這六個面向及其在教會健康方面之意涵如下:

〈一〉宣揚福音

當初耶穌基督在世上宣揚上帝國的福音,將這個使命傳承給所有相信、跟隨祂的人。因此,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為了參與上帝的宣教。健康的教會需要體認到,福音這個好消息,不只是個人靈魂得救上天堂,更包含身體心理、經濟社會、國家族群等各層面的救贖與更新。

宣揚耶穌基督救恩的好消息,是基督徒的大使命,自英國長老教會於19世紀來台宣教,建立教會之後,本地信徒接續宣教的棒子,在台灣傳揚基督整全的福音,歷經清代、日治、國民政府,一直到今日。

如今,教會的宣教不再只著重於信徒數目的增加,更盼望為台灣人民建造合乎上帝旨意的國度,實現上帝國的宣教。面對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即將來臨,總會於2010年也啟動了「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期待凝聚一個共同的、合於上帝心意的宣教目標及事工策略,並喚起眾信徒高度的宣教熱忱及強烈的福音使命感。這一次,有別於倍加運動時期以教會數倍加達到信徒數倍加的策略,而是以各教會及委員會所推動的社區、部落、社群宣教為策略,在各領域上以一領一的方式推動宣教。

「一領一‧新倍加」除了信徒數量的增長,更考量了靈性品質的提升,不僅制訂目標,由中會與總會以培育訓練、佈道會及生命分享會、造就會等各種方式,帶動信徒的質量成長,也透過社區宣教、夥伴教會、媒體宣教等方式,分頭並進,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0到2013年陸續邀請古倫神父、萊納‧施密特牧師前環保署長林俊義的生命分享會,並有葉明翰牧師的民俗與宣教個人佈道研習會、葛德‧泰森博士的生命造就會,透過巡迴演講讓各地信徒能夠帶領朋友參與,並從中獲得造就。

《教會公報》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每期公報中都有「舉目向山祈禱會」講章與程序,作為各教會每週祈禱會參考外,也以文字、影音等方式推出「特色教會觀摩」,介紹各個地方教會努力傳揚福音的見證,以期眾教會一同進步。

〈二〉培育上帝兒女

宣教與培育,就像一隻老鷹的雙翅,相輔相成,同時並行。並倚靠聖靈的幫助,才能展翅上騰。因此,健康的教會需要培養與教育教會內外的上帝兒女。培育不只是知識上的教導,更是生命模範的塑造,耶穌培育門徒的方式,就是健康教會的最佳典範。教會與其份子需要透過各種聚會、各樣時機,培育每一個人。

長老教會來到台灣之初,為了啟迪民智、做好傳福音的預備工作,並適當培育宣教人才,宣教師依序創辦各種西式學院:台南神學校(1876,今台南神學院)、理學堂大書院(1882,亦稱牛津學堂,今分為台灣神學院與真理大學)、長老教中學(1885,今長榮中學)、台南長老教女學(1887,今長榮女中)、淡水女學堂等,至今仍負擔起培育上帝兒女的重責大任。

而青年的培育向來是長老教會重視的一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於1949年成立,1971年開辦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更是持續至今,成為每年寒假期間大專青年熱烈參與的信仰活動。近年來,青年門徒靈修營、以及其他各式營會,更為當代台灣教會與社會情境注入了新的朝氣。

在普世的連結上,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更在2002年起開辦「我愛台灣宣教營」,期許透過教會和機構觀摩服事及生活體驗,深入認識台灣,使海內外青年如同宣教師受差遣進入人群,彼此學習成長。2011年更以「彩虹孤鳥──多元美麗的台灣國」作為主題,透過青年國是會議,使海內外青年更加了解台灣當前的處境。

事實上,培育上帝兒女不只限於青年男女,隨著時代演變,為因應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老教會總會於1984年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1989年開辦松年大學,至今全台已有43間分校,使年長者在生理、心理、智能及靈性方面獲得牧養與關顧,亦藉著教會的服事,帶來世代的融合,使年長者擁有活潑、精彩及滿有恩典的生命力,更使每個人從青年到老年,都能隨時接受裝備,一生成為上帝看顧保守的兒女。

〈三〉愛心服事

愛是基督信仰的最大誡命,服事是耶穌一生所做的事,教會成為基督的身體,實踐愛心服事是理所當然的。不論是對教會內部的信徒,或是對社會世界的非信徒,關懷弱勢、幫助缺乏者、用愛撫平仇恨與隔閡等,都是健康教會需要倡導、推動、並實踐的愛心服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是從為人們醫病開始,幫助人在身體上得到健康,進一步體會上帝的愛。台灣第一間西式現代化醫院是由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馬雅各博士於1865年創設「看西街醫館」開始,到了1900年以後稱為「新樓醫院」;北部的馬偕博士則於1880年創立「偕醫館」,他除了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也常「一手聖經一手鉗」,帶領門徒四處醫療傳道,足跡遍行北台灣,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遍及台北、淡水、新竹、台東,並分設馬偕護專、馬偕醫學院,結合醫療與教育,持續服務台灣人民;中部則有梅鑑霧牧師及蘭大衛醫師於1896年設立的「彰化醫館」,也是就今日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在100多年的耕耘下,於中部有10個院區,並有山區、海外醫療團持續從事醫療宣教工作。

除了教會醫院,長老教會也針對社會各種弱勢族群提供援助,在總會的平安基金會下轄8個社福機構,分別從事失聰弱勢身心障礙者服務(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心智障礙者成人社區照顧服務(澎湖老人日照、家暴服務中心)、身心障礙者教養暨輔具服務(高雄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弱勢海員漁民暨漁村社區照顧服務(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弱勢原住民照顧服務及原鄉社區關懷工作(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弱勢婦女照顧服務(台北婦女展業中心)、弱勢勞工關懷服務(勞工關懷中心)、弱勢兒少關懷輔導服務(彩虹婦女事工中心)。

透過醫療與社福事工,長老教會150年來以「施比受更有福」的態度照顧傷病弱小,並以「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的精神,服事所有的人。

〈四〉社會改造

上帝的國度不只在乎人的靈魂,更包含人所處環境的各個層面:人際關係、家庭、醫療、教育、政治、經濟、族群互動、國際社群、生態自然界等。基督信仰就是要改造人的生命與處境,更符合上帝創造世界時那「看萬物都美好」的樣式,就是公義、和平、仁愛等等。教會就是上帝成就這些的器皿。

對社會的關懷、指引,一直是長老教會宣教中很重要的部分。教會自詡為時代的先知,除了以醫療、教育提昇人民生活條件,更自1970年開始,起身指出政府的缺失,發表〈國是宣言〉、〈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這3篇聲明,雖然在當時受到詆毀、誤解,但今日重新回顧,在在證明教會不畏逼迫的真知灼見。

到今天,台灣雖然已經走向民主自由之路,但是因為國家認同混亂,因此仍然危機重重。近年來,政府擅自簽署各項與中國的經貿協議、掏空台灣本土經濟,長老教會持續發動遊行,抗議政府簽訂黑箱服貿協議,擴大貧富差距,犧牲台灣權益。

在許多助於社會改造的事上,都可以看到長老教會的參與,無論是1992年的反核宣言,及近年來多場終結核電大遊行;或是呼籲政府不應圖利財團扭曲社會價值觀的《反對「博弈條款」納入「離島建設條例」聲明》;在關懷人權、土地、經濟的社會改造運動,長老教會不曾片刻缺席,持續以公義和平及疼惜台灣的心參與上帝國的建造。

〈五〉關懷受造界

宇宙萬物皆由上帝所創造,上帝賦予人類的是「管理」世界的職責,而並非消耗世界的濫權,而上帝差派耶穌來到世界是因為「上帝愛世界」。因此,健康的教會需要傳達關懷受造界的信息,並用實際行動保存世界、保護生態,成為上帝創造的好管家。

1997年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每年6月第1個主日訂為「環境主日」,呼籲各教會以環境為主題,反省人與環境、生態和萬物的關係,用行動疼惜地球。1992年由基督徒婦女發起的「台灣生態神學中心」,也在1998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的「生態關懷者協會」,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為宗旨,參與建構台灣生態文化。

2003年,台東縣政府規避環評程序,將杉原灣海岸交由財團美麗灣渡假村進行開發,長老教會多次發動相關抗爭,守護人民海岸親近權,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歷經10年的抗爭,法院終於在2013年判決停工定讞。2011年舉辦的「阿塱壹!別為我哭泣」舉目向山祈禱會,更由長老教會總會議長石連城牧師率隊步行阿塱壹古道,宣告「守護阿塱壹,拒絕核廢料」,盡心守護上帝所賜美麗台灣土地。

面對大自然的災害,以及人類的苦難,長老教會亦不曾缺席。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夾帶豪雨侵襲台灣;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廠災變,長老教會皆完整參與救助及後續重建,並且在這些苦難當中,逐漸從「接受」的教會轉為「分享」的教會,能夠進一步協助日本災後重建,以及後續陪伴。

事實上,鑑於核電對土地的傷害及不正義,長老教會早在1992年即發表反核宣言,並持續推動各項反核運動。2011年在台灣各地舉辦「種籽課程」以及25場心靈分享會。2013年積極參與519終結核電大遊行,訴求立即終結核四、停止鳥籠公投;同年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第10屆普世教協(WCC)大會上堅定表達反核立場,要將「非核家園」的理念傳至世界每個角落。

(六)福音與文化

文化是上帝賞賜人類創造力的產物,而人活在文化當中,並運用文化表達對神的敬拜。健康的教會需要有智慧運用所處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讓每個人認識上帝是誰,且與祂建立關係。同時,教會也有維護文化保存的信仰責任。若自己的文化中有與福音不符的觀念或價值觀,教會也需要勇於更新文化。

在原住民族運動方面,自1953年長老教會總會決議設置「山地宣道處」,並於1989年正名「原住民宣道委員會」至今,面對原住民自治權喪失、傳統領域及自然資源流失、母語及文化消失、原鄉產業凋零、外來財團大肆開發觀光資源等問題,長老教會一路與原住民同行。

同時,長老教會也致力於各種母語聖經的翻譯,除了保存文化之外,更能幫助信徒透過聖經的查考讓信仰扎根。目前已有阿美族語、賽德克族語、排灣族語、台語、客語等母語聖經陸續翻譯出版問世。

除了原住民宣教事工外,客家族群於台灣社會長期處於弱勢,長老教會自1980年代成立客家宣教委員會,2000年成立客家區會,2007年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極力發展都會區的客家宣教事工、推展客家文化、並且維繫與各國客家教會的關係,讓台灣的客家宣教經驗能與普世分享。

除了保存本地文化,基督信仰傳入台灣,也呈現出新的文化風景。2001年6月2日,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逝世一百週年,淡水鎮長宣布將每年的此日定為「馬偕日」,紀念他為台灣帶來的貢獻。這是全台灣第一個與地方歷史緊密結合的節日,顯明上帝的恩典一直都與這塊土地同在。

在不同的時代及處境中,我們必須不斷反省教會如何實現「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的信仰告白,並且在上帝的帶領中寫下歷史、文化、福音融合的本土神學。

資料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委員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3239-16C.jpg
3239-17C.jpg
3239傳道委員會--六大面向廣編.doc

資料提供單位: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中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