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健康站緣起想到原住民族的部落,很多人會直覺聯想到在大自然環抱的深山或偏鄉的一處村莊,然而當代其實也有不少坐落於都會區、平原上的原住民社區。位於桃園大溪區的西美中會僑美教會,就是一間都會型原住民教會,教會聚會成員以鄰近社區的阿美族人為大宗,與附近大漢溪河濱旁的阿美族撒烏瓦知(Saowac)部落、崁津部落相距不遠,當地社區也有許多從花蓮、台東陸續搬遷至大溪區定居的族人。 僑美教會設立以來,本著基督信仰的愛與行動,關心當地族人的需要,也守護著族人的文化認同,過去教會也曾連結教會和社區資源,開辦社區阿美語教室等等。根據桃園市政府統計, 2017年桃園市原住民族55歲老人年口已達8千多人,占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12%,僑美教會除了陪伴自己教會中的長者,也看見當地社區中許多需要關懷的長輩,於是通過小會決議,在2017年即向桃園市政府語原住民族委員會申請設置「都會區原住民族老人日間關懷站大溪站」,成為桃園第4座都會區原住民族老人日間關懷站,以教會作為平台,透過社區性的高齡觀顧事工,陪伴整個大溪地區的原住民長輩。 2018年,為了更適切的照護服務,僑美教會以財團法人的名義轉型承辦「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目前由教會提供一樓的空間,作為文健站據點。在桃園大溪區介壽路上,遠遠的就能看到僑美教會的十字架矗立在建築物之間,走到教堂門口,門牌上就寫著「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站內的牆壁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手工藝作品,原來這些都是出自站上的長輩之手。前任教會幹事、現為文健站照服員之一的陳佳音(L a f a y)指出,無論編織、裁縫、彩繪都難不倒這些阿公阿嬤。在每週間的開站時間,長輩們對照服員所安排的課程都躍躍欲試、充滿期待。也透過文鍵站用心設計的手工藝、樂舞、講座、團體遊戲等多元化的課程,讓長輩們能夠彼此聯誼,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從中培養晚年生活的自信。陳佳音表示,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未來將移至位於介壽路上的「大溪集會所」,盼望能透過教會、文健站資源作為平台,繼續盡心服務更多的社區長輩。 陪伴長者 教會願作平台僑美教會的緣起,是熱心信徒透過信仰彼此凝聚,先是在會友的家中成立臨時的聚會地點,及至1973年設立僑美教會,原先是向新竹中會僑愛教會借用場地來聚會,後來累積到一定的會友人數和經費後,才得以購置土地、建堂,並於1983 年獻堂。根據內政部統計,當代遷居都市的原住民人口數已經將近半數,目前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已突破7萬人,僅次於花蓮與台東,至於目前桃園大溪區的原住民族群人口數,最多的即是阿美族。如何在都市環境中凝聚文化認同、關懷族人的生活,儼然是許多原住民教會當前的課題, 也是僑美教會的使命之一。僑美教會的會址,同時也是目前大溪區部落文化健康站的據點,文健站上除了有僑美教會松年團契的會友,也有來自社區、其他族群,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的長者。陳佳音指出,僑美教會支持關懷社區長者,並通過教會小會決議而執行文健站的計畫,最初是由師丈曾俊傑向有關單位提出申請計畫,而牧師黃予庭則是擔任文健站負責人,她很關心站上長輩們,文健站也會安排她帶領心靈分享和音樂治療等課程。陳佳音也於受訪時提到,雖然目前文健站的場地在教會,但也歡迎不同背景的人進到教會中。本身是僑美教會會友的陳佳音,分享自己加入文健站的心路歷程, 她放下教會幹事的職務後,專心投入文健站的工作。她認為,在站上不僅能夠陪伴長輩,更多時候是自己因此學到了許多新的事物,收穫良多。 目前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的方案規模為30人區間,目前的開站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9點至15 點。站上有三名具備在地族人身分及專業受訓背景的照服員,還有數名主動前來協助的志工。站上主要服務對象為55歲以上的長者,內容囊括簡易健康照護、延緩老化活動、共餐或送餐、居家關懷、生活與照顧諮詢以及連結、轉介等服務。而服務員皆須經過至小90小時的培訓及認證, 方可為長者們提供最適宜的照護。桃園市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健康站的宗旨在於結合部落在地特色和族人的力量,一同照護長輩。陳佳音笑著說, 阿美族人其實是重視家族集體行動的族群,所以不少志工都是站上長者自己的家人,所以這些志工,無論是廚房炊飯、清潔打掃或單純來站上陪長者聊天,甚至一起學習手工、唱歌、跳舞,其實不僅是分擔照服員的辛勞,也就像是在陪伴自己的家人一般。雖然站內也有不同族群的長輩,但大家都很融洽共處,陳佳音指著幾位漢人長輩, 說他們甚至還被其他阿美族長輩取了阿美族語的名字,「我們站上總是充滿著大家庭的氛圍。」雖然從老人日間關懷站到目前的文化健康站,才剛上路執行到第二年,但是老人家們普遍反應良好,甚至會呼朋引伴邀約社區裡的朋友們來僑美教會參加文健站的活動。 同心同工在地一家人服務員之一的許淑萍,她認為來到文健站服務,就像是多了很多家人一樣。週間上午,她有時會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來到文健站上,只見她熟練的詢問每個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協助量血壓、指導手工藝等等,而當她專心處理站內事務時,兩個孩子也安靜的坐在老人家當中,自己看書或玩玩具。許淑萍笑著說,「有時候我沒帶孩子來文健站,阿公、阿嬤還會問說,小孩咧? 他們很喜歡看到小孩子在身邊。」言語裡透露溫馨與感情。許淑萍說,自己其實是住在附近的阿美族人,也是鄰近教會的會友,因為懷孕生子之後,無法出遠門工作,但幸好僑美教會文健站的同工連繫她,問她要不要來文健站上班,參與照服員訓練,讓她得以一邊顧孩子,一邊就近工作。而文健站上也有自己家裡的長輩,包括她自己的伯伯、阿公等等,為此她感到感恩,能夠藉由這個事工,就近陪伴自己的家人。對此,陳佳音表示,部落文化健康站有一個重要的宗旨,就是希望能「讓在地照顧在地」,也就是由當地人來照顧自己當地的長輩,這樣不僅是提供當地族人就業機會,也讓文化特色得以藉由世代相處來展現。文健站的氛圍就像個阿美族的大家庭一樣,同輩會自然的互稱兄弟姊妹,同工之間就像家人一樣會彼此關心、照顧,並不僅僅是同事關係。也因為文化健康站,讓不同教會、不同部落的族人能夠凝聚在此,為了照顧老人家而同心。許淑萍的伯伯黃路帖弟兄,是附近撒屋瓦知部落的族人,他的父親是鄰近教會的長老,目前也是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的成員。為了陪伴父親, 黃路帖成為文健站的志工之一,協助廚房炊食, 也帶過薩克斯風音樂教學講座班。許淑萍表示, 阿美族人很重視家庭關係,常常只要一做什麼事情,就是家人通通一起上。黃路帖則笑稱,自己其實已經到了退休年紀,可以直接當文健站的被照顧對象了,但是來到大溪文健站,看到都是自己的長輩,所以還是樂當志工,服務這些老人家。陳佳音說,文健站常常會辦理系列講座、課程,讓老人家可以學習一些新東西,但是除此之外,大溪文健站上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常常邀請在地老人家自己出來練習「當講師」,也就是自主分享,因為同工們發現,長輩們本身就非常多才多藝,也很喜歡彼此交流,因此常常就請某個長輩教手工藝、某個長輩教編織、某個長輩教族語古謠……「結果到最後,我們服務員和志工自己也從老人家那邊學到很多東西!」陳佳音感恩的說,文健站讓不同年齡和專長的弟兄姐妹都得到分享與成長。 大溪文化健康站的展望目前僑美教會一樓的文健站空間裡,擺了琳瑯滿目的手工藝作品,皆是出自站內長輩之手。陳佳音指出,手工藝其實是延緩老化失能活動的一環,透過手工藝訓練手眼協調,而且站上的長者都非常樂於接受挑戰,無論是繪畫、剪貼、縫紉、編織都難不倒他們,甚至連前陣子出去參加全國健康操比賽的隊服,都要親自操刀設計。老人家也會自己縫紉頭飾、情人袋等等。陳佳音笑著說,長輩製作這些工藝品,做完有時後還會捨不得送人,自己帶回家收藏。「這表示他們非常用心製作,也很看重自己努力的成果!」陳佳音說,站上目前累積了不少老人家的作品,一些外人路過看到都會很驚艷,甚至出價想要買下。這給了同工一些靈感和期許,希望日後能聯繫到相關平台,協助義賣老人家的工藝品,這樣不僅會帶給用心製作的老人家更多自信,也是讓更多人看見大溪文健站的事工與特色。老人家們來到站上,總是充滿歡笑聲,因為能夠和同儕彼此聯誼,又能和晚輩交流,處處體現阿美族的重視家庭氛圍的文化特色。同工還開設了「大溪部落文化健康站」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不時將長輩們同樂的影片上傳,讓遠在外地的家人也能看見他們的狀態。 陳佳音表示,服務員們都會固定訪視或電訪社區裡的老人家,但難免有些家庭會因為宗教緣故而不好意思來到教會。但其實文化健康站的性質在於社區服務,因此很大家也努力要排除這些隔閡,並且持續邀請社區長輩來到站上。陳佳音也指出,大溪文化健康站目前設站在僑美教會,但日後將遷移回位於介壽路上的大溪集會所,將提供更適宜的場地給大溪社區的長輩。無論如何, 希望每個來到站上的老人家,都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也能帶著喜樂的笑容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