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教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日本人在台灣設立的教會,」現任濟南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開門見山,指出濟南教會走過時代動盪的歷史,以前叫「幸町教會」因位在幸町、如今這一帶是「幸福里」,地名未有太大改變。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政府為控制殖民地的百性、物資及信仰文化等,要求全台教會都要加入日本基督教團,那時的總部就設在幸町教會(濟南教會),包括天主教、衛理宗的美以美會等各教派的年度報告都要送來這裡,無形中似乎成為國家教會。 近幾年教產回復後,國有財產已發還給教會,濟南教會著手整修與重建。當時日本人為何在這裡設立教會,黃春生說,因為教會設計者井手薰希望能有一間教會座落在日本的行政中心,這附近有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設醫院(今台大醫院);教會從西門町遷移到這裡就是希望能成為政治、教育、醫療的中心,向這一帶的日本人知識份子傳福音。新的禮拜堂落成時,當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曾來參加也為教會奉獻。 基於這樣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特質,濟南教會有個與一般教會不太一樣的地方-「附近沒有社區」,會友遍及大台北地區甚至到基隆。因此黃春生期許這間教會站在稍微不一樣的位置,更上一層站在關心社會議題的立場,以此成為宣教的策略核心。 長期以來教會接近台大醫院、馬偕醫院,很多醫學生、醫生、老師、教授來到濟南聚會,會友涵蓋各領域專業人士。自日治時期承襲至今的信徒教育,近代為成人主日學後轉為今日的「聖經學校」已超過26 年歷史,每年春、秋季各開班一次,寒暑假則舉辦「聖經研究班」鼓勵會友密集讀聖經,扎根信仰。 除了基本的信仰教育課程,出於「希望能發揮上帝給這教會的特色,從人、地理、歷史等特色做為宣教思考方向」的想法,濟南教會外展部門設有「濟南講堂」「神學禮拜日」「處境查經班」等,不僅為會友打開連結社會議題的通道,也廣邀各教會、不同教派或天主教的基督徒一同來此展開教會與社會的對話,同時進行信仰生活的反省。 「濟南講堂」與「神學禮拜日」 「濟南講堂」邀請基督徒各領域專家來分享,以他們的專業來做見證、談信仰實踐,原則上每季舉辦一次。「神學禮拜日」結合年輕的基督徒牧者和學者來辦,類似「哲學星期五」的做法,講者與信徒彼此展開對話,每個月一次。 黃春生說明「濟南講堂」與「神學禮拜日」的差異:前者比較是基督徒專業人士間的對話,後者則偏向信徒在信仰神學的對話;前者由專業人士帶議題探討、如何看待社會實況與脈動,後者的主題較多是信徒會遇到的問題、日常生活上的信仰反省等。例如剛過去的12月10日神學禮拜日邀請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主講「從基督徒的信仰關懷談歷史教育與人權教育」,提醒信徒關注歷史與人權教育相關議題,也從議題的探討中再次省察信仰。 *濟南教會簡史 自121 年前說起...... 1896 年的台灣處於日治時期,5 月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感到台灣傳道的緊急需要,派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當時台北已有少數日本基督徒不分教派組成「基督信徒一致會」,熱心研究聖經、祈禱、聚會、禮拜。7 月4 日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在艋舺教會禮拜堂與十餘位日本基督徒舉行親睦會歡迎河合牧師,決議請河合牧師在台北做日本人的牧師,委由河合牧師籌設教會。 最初兩個月,河合牧師借用台灣人使用的艋舺教會禮拜堂做禮拜,幾次變更聚會場所,直到9 月承蒙馬偕牧師及李春生長老的好意,在新起街(即現在的西門町漢中街)得到一個房屋,至此開始有固定的聚會場所。11 月日本基督教會大會派遣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先生來台視察,協議決定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即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的前身。 1898 年日本基督教會體認台灣傳道工作的迫切需要,同時因台北教會出席人數漸增,甚至有人要站在會堂外做禮拜。於是河合牧師提議建築會堂,獲得教會內外許多支持,1899 年2 月動工建築禮拜堂,1900 年2 月10 日竣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教會迅速擴張與發展,河合龜輔牧師再於信徒大會提議,決定籌募5 萬圓並賣掉舊會堂,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1912 年8 月河合牧師離職,同年10 月聘大谷虞任台北教會第二任牧師,他為建堂奔走全台講道募款,得到李春生長老再捐2000 圓,又得到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間接協助,經過約8 年募款及1 年4 個月的籌建,1916 年6 月28 日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正是今日所見的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這個禮拜堂的設計者是日治時期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先生,參與過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設計。1937 年5 月台北教會改名為台北幸町教會,1944 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他教派都被併入在這新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受制於台灣總督府,自此台北幸町教會成為一座穩晦形式的國家教會。戰後日本人陸續返國,尚在台灣的日本人信徒只好聚集到幸町教會,這裡成為在台日人信徒最後唯一集會點。後因地名變更經歷數次改名,包括「濟南街教會」「濟南路教會」,直到今日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處境查經班」 原本這個查經班的起點是因為教會在立法院旁,希望邀請基督徒立委助理一起來查經,但目前助理來的不多,倒是使用的「處境查經法」獲得各教會牧長與信徒的喜愛,特別是透過各種處境的探討、不同背景的成員之間經驗分享,幫助參與者在讀經當中得著不一樣的亮光。 黃春生表示,處境查經班選在禮拜一晚上舉辦,是一個重點,因曾經引發「蠟燭革命」以致於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正是東德尼古拉教堂有個查經班是在禮拜一晚上舉行。他期許濟南的處境查經班能從社會改革做為出發點,「信仰要有社會改革的功能,基督徒必須有社會改革、與議題對話的能力。」過去教會改革和社會改革是連動的,教會如果不和社會連動,教會就會遭到時代淘汰。 *什麼是「處境查經法」? 處境查經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簡稱CBS)是以底層眼光及處境閱讀聖經的方法,50 幾年前從中南美洲傳到南非,為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帶來全新的聖經視野,之後傳到蘇格蘭,進而發揚到歐洲各地。CBS強調進入處境,透過貧窮者、勞工、弱勢等底層邊緣人的社群處境觀看聖經,幫助查經者判斷「我們的處境是否來自上帝」,如果這個處境不是上帝允許的,人們該如何改變,深切體認到:「聖經不是帶來死亡,而是帶來愛與盼望。」 在處境查經班中,每個成員必須參與、分享、討論,教牧只是扮演協調者的角色,例如適時補充簡要的經文背景、說明處境等,最重要的是每個成員分享他們的經驗,尤其來自多元背景的經驗,可豐富參與者的眼界。 *聖尼古拉教會的「和平禱告會」及其後效應 由東德一位新教牧師克里斯提安.富勒(Christian Führer)發起。1980 年富勒擔任聖尼古拉教堂牧師時協助成立「和平禱告會」,參加者在當中唱詩歌、讀一段聖經、聆聽牧師短講,然後一起跪下來為國事禱告。自1982 年9 月20 日開始,這個禱告會固定每個星期一下午在聖尼古拉教堂進行,聚會的焦點是反對冷戰所帶來的貧窮、軍備競賽等不良後果。後來尼古拉教堂成為整個1989 年秋天持續和平示威的基地,透過教會團結起來的人民力量,促成柏林圍牆的開放以及一個政權的倒塌。 美侖美奐的大禮拜堂 濟南教會禮拜堂在1998 年5 月4 日受台北市政府公告為直轄市市定古蹟,每年參與「國際古蹟日」(9 月第三個禮拜六日),教會提早在寒暑假舉辦寫生比賽,然後在古蹟日當天頒獎。參與的學生、社會人士來寫生畫畫時可選擇在室外描繪建築外觀,或者進來參加禮拜時一邊作畫。 這個禮拜堂是歌德復興式的建築,在大都市的水泥叢林裡顯得十分具特色,吸引許多新人拍攝婚紗照來這取景,黃春生認為這也是濟南的一大特色。具有歷史的教會建築保留至今,是古蹟同時繼續在使用,濟南教會願意與眾人分享這棟有深度的建物,原則上禮拜一到五、六都對外開放,禮拜堂內播放詩歌音樂。黃春生說,時常有來自附近台大醫院或上班族在午休時間來這裡靜坐或默禱,也常看見病患和家屬到這裡休息,有時候會請牧師禱告。 濟南教會大禮拜堂裡裡外外充滿故事,教會安排兩種導覽解說時間,一是平日的對外開放,由輪班的導覽志工駐守,同時提供教會簡介折頁供參考;另一種是「預約導覽」,接受國內外各教會團體、學校機構或參訪團前來這裡認識長老教會的宣教歷史。例如日本明治學院的師生近年來台灣舉辦高中生海外教學時,一定會來濟南教會,學習認識日本時代基督徒在台灣的服事、基督徒帶給台灣的建設情況種種。 另外像是各地教會野外禮拜也時常安排到濟南教會參觀,還有各地社區大學到這附近進行「古蹟導覽」課程。黃春生指出,教會週邊可見各種形式的建築風格,包括台灣博物館(希臘羅馬復興式)、台北賓館(法國文藝復興式)、總統府(英國維多利亞復興式),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建築師從歐美學成回來,把最新的工法和設計複製用在台北這個行政中心地帶,今日沿中山南路到總統府這塊區域是台灣古蹟密度最高的,步行即可見到各種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歐美風格建築。他認為,把握教會的建築特色來向人介紹福音,也是一種宣教的思考。 教會應該要踏出去 目前濟南教會組織分為五個部門:行政、裝備、敬拜、牧養、外展,各有主責的長老、執事和同工,等於是小型的長執會,既獨立運作也相互配搭。黃春生表示,各部門採取「團隊合作」來執行事工,例如牧養部門裡包括新人組、探訪組、團契、牧區等,協助媒合新朋友到各小組或團契裡面,針對久病臥床的會友則安有「長照探訪」,每年安排一次到他們家庭做禮拜、舉行聖餐等,平時每個月也有固定同工去關心。 考量到許多中南部學生到台北求學、參加長青團契,但始終沒有固定聚會的教會,濟南教會成立G Ground 團契邀請這些長青畢契(畢業生)來此聚會。另外還有個「愛加倍團契」主要是關懷旅北的大學生。 既有過去留下「國家教會」的形象,加上地理位置處於行政中心,濟南教會時常讓人視為是一種「指標型的教會」。兩年多前來到這裡牧會,黃春生總是告訴長執:「教會應該要踏出去」,他在每個禮拜講道不斷傳達「基督徒要關心社會議題」,持續引起信徒興趣,也促使他們更願意參加教會的外展活動。 包括前述的「濟南講堂」「神學禮拜日」等,濟南教會持續各種外展活動,提供給有興趣的會友參加,也邀請教會外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走進教會,形成教會與社會連結、對話的管道。 黃春生說,外展工作需要的人力其實沒有特別多,主要邀請講員的工作是由牧師去做和聯絡,長執協助宣傳及一些行政事務,省略報名手續,盡可能簡化執行方式。「各種事工要隨時代的需要與脈動來調整,」他認為教會必須要有相當的敏感度來回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包括未來台灣面臨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目前正在改建中的主日學教室場地已規劃要做長照使用,預定2019 年6 月完工。 「這裡沒有社區,但我們投入關心社會,基本上概念是一樣的。」黃春生指出,長老教會遍布各地,不同教會做不同的工,有的發展教會音樂、有的關心社區、有的服務弱勢,各有恩賜;上帝讓濟南教會從過去至今具有歷史意義、特別的地點、擁有專業人士,善用這些恩賜來做工就是所謂的「特色」,簡單說,找出教會自身的恩賜來與社會對話,藉此榮耀神、利益人,每個教會都是「特色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