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21
字級調整:
2010/7/25
攜手跨出原住民宣教的一大步
東部排灣中會夥伴宣教懇談會記實
「我們加羅板教會在都市有七、八十個信徒,這廿幾年來,一直在工廠外面聚會,而牧者只能每個月從原鄉過去聚會及關心一次,相當辛苦。」東部排灣中會議長葉春美牧師語重心長的道出當前的牧會心聲。2010年7月19日東排十幾位牧者齊聚金崙教會,在葉春美議長及總幹事布卡牧師的帶領下,共同分享及研討都市原住民的牧養及宣教策略。會中邀請總會助理總幹事星.歐拉姆牧師分享「原住民的現況及宣教困境與展望」;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分享「建立夥伴教會之宣教合作方案」;伊雅斯牧師以東排牧者的身份以及曾經牧養都原的經驗,來回應夥伴宣教在東排的可行路徑,最後是牧者的分享與回應。

「我們加羅板教會在都市有七、八十個信徒,這廿幾年來,一直在工廠外面聚會,而牧者只能每個月從原鄉過去聚會及關心一次,相當辛苦。」東部排灣中會議長Sawniaw葉春美牧師語重心長的道出當前的牧會心聲。2010年7月19日東排十幾位牧者齊聚金崙教會,在葉春美議長及總幹事 Buka 牧師的帶領下,共同分享及研討都市原住民的牧養及宣教策略。會中邀請總會助理總幹事Sing ‘Olam牧師分享「原住民的現況及宣教困境與展望」;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分享「建立夥伴教會之宣教合作方案」;伊雅斯牧師以東排牧者的身份以及曾經牧養都原的經驗,來回應夥伴宣教在東排的可行路徑,最後是牧者的分享與回應。


「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是怎樣的一個世紀?會不會是它凋殘的世紀?…..台灣原住民教會能撐到下一個世紀嗎?」Sing牧師以玉神陳南州教授的看見,引領與會牧者思考原住民的現況與困境。Sing牧師指出,內政部2010年的人口報告中原住民約505,5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口已遷移到大都會,尤其是阿美族散居在全台各地,以台北為最。面對原鄉人口漸趨式微,都原人口不斷增加的現況,我們若再不積極建立都市原住民教會,則將如陳南州教授所言「凋殘的世紀」。所以我們原住民應迫切尋求上帝的心意,「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學習使徒保羅不斷祈求上帝,賜給我們屬靈的智慧,擬定時代的宣教策略,將各樣的人引到上帝面前,成為成熟的基督徒。

林芳仲牧師表示,總會看見這世代人群的需要,已擬定六大宣教面向:宣揚、培育上帝的兒女、愛心服事、社會轉化、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鼓勵眾教會在所屬社區進行上帝國的宣教。而當前18~45?之間的原住民,在外定居謀生及求學的人口佔70%以上;因此,
「都市宣教」的需求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有鑑於此,總會積極推動『夥伴宣教』(partnership in mission),鼓勵平地教會提供禮拜空間給都市原住民聚會、敬拜,免除租借或購買禮拜堂之經濟負擔與壓力,更能建立單一族群、單一教會的都市原住民教會,來協助解決原鄉與都原的牧養與宣教困境。至於部分教會在經常費及謝禮方面的欠缺,期待基於信仰與瞭解,透過信心、愛心和禱告,資源豐富的教會能伸出手幫助缺乏的,建立肢體間彼此分擔苦難、分享榮耀的教會,進而達成『實踐愛的誡命』之宣教使命。

愛國蒲教會Iyas伊雅斯牧師充滿熱切跳躍的眼神回應說:「我們在都會區已租屋聚會(嶺東技術學院附近),但缺媒介來謀合,今天聽了之後,打開了建立屬於東排都原教會的異象之窗。」Iyas伊雅斯牧師就以前受聘於東門教會的經驗分享,當時雖是牧養都市原住民,但信徒卻是歸屬七星中會東門教會。如今,總會所推動的「夥伴宣教」是要幫助我們建立屬於我們族群的教會,相當振奮人心、令人引頸企盼。然而,我們也要思考與反省:原住民喜歡用「錢」作為夥伴宣教的重點,但是「人力」資源更可幫助我們牧養都原,不要讓錢擋掉了人與人的互動與關係。最後Iyas伊雅斯牧師以自己教會的和會手冊為例,呼籲與會牧者:「每年在和會手冊上呈現已更新過的都會區信徒全家人的住址及電話,讓大家代禱及關心流失在外的羊。」今天非常感謝總會的努力,期盼中會的協調模式很快達到一致性,透過總會的牽線媒合,在都會區建立屬於東排的原住民教會,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達仁教會Camak沈森永傳道以過去在高雄小港教會帶職事奉的經驗,分享母會鎮海教會因為教會的遷移,以及小港的信徒由七十多人降到三十人,直到小港教會因某些因素關閉時,沈傳道一直鼓勵信徒要去美港教會及其它教會聚會,但他們因民族性強而不願到其他教會聚會,只能等到回部落時才上教會。因此,沈傳道苦口婆心的表示,建立都原教會是首要之務,有固定禮拜堂、有自己的牧者,這對東排信徒是一件要緊的事。

「在今年六月時,我們有大溪、大鳥、加羅板、愛國蒲四位牧者剛好在中部碰面,都在關心及帶領都會區的信徒聚會。」葉春美議長表示。而大鳥教會Lavakaw麥村連傳道也感嘆的說:「每個月一次的牧養與關顧是不足夠的,這是我們在都傳所面臨的困境,希望眾牧者在牧傳研討會時能更用心,共同尋求如何建立都原教會。一定要有專任牧者,從兒童、青少年的宣教開始,不讓東排信徒流失;且為因應宣教需求,我們還要鼓勵信徒獻身,進神學院培育成傳道人。甚至我們也可以將總會補助我們的小型教會補助款,用於都原教會的建立;至於排他性文化的問題,可以請中部布農中會分享他們開拓經驗,如何打破地域性的觀念,使不同教會也能認同中會所開拓的教會。

林芳仲牧師以開拓一間教會所需的經費,帶領大家思考中會應如何因應。一年教會的房租約15-17萬,謝禮約50萬,事工費約12萬,所以77-79萬是開拓一間教會最基本的經常費,但假若我們進行夥伴宣教,每年省下的房租將可成為建堂基金或轉向事工費。另一方面,中會亦可採團隊事奉的方式,四位牧者只需去兩位,雖是一起聚會但卻是各自奉獻,歸自己母會。但無論如何,當紀念我們的羊都在外面流浪,中會必須儘快將「都原的人口在哪裡?」「要在哪裡設教會?」的資料給總會;如此,總會方能媒合夥伴教會。以高雄為例,南布需要設立五間都原教會,但高雄中會卻可提供十間教會的空間,且都在捷運旁,這是跨出宣教的契機。

Sing牧師表示,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一直在關心原住民教會的發展,但因為尊重中會的組織及教會的自主性,我們只發公文,希望中會主動提出。在都原的宣教策略方面,建議中會可以成立「都宣部」,用心祈禱尋求共同異象,發展出都原宣教策略。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以上帝國宣教的角度來思考,若是東排的能力尚不足,則可與排灣中會合作,彼此在尊重中攜手共同成長。

最後,東排總幹事Buka牧師表示:「很高興我們看到北、中、南都有設立教會的需要,希望各教會趕快建立都會區數據及信徒資料,在秋季會議時我們將積極進行討論。」

感謝上帝的恩典,一場夥伴宣教的懇談會,點燃牧者的宣教熱情與異象;也看到都會區信徒的需要──暨沒有遮風避雨的禮拜堂,也缺乏牧者的牧養與關顧,以致於許多羊群一個月才能吃到糧,心靈飢渴卻又無奈。但信實又慈愛的上帝,通過「夥伴宣教」開啟了恩典之門,更是城鄉教會一起見證「互為肢體」的時刻,就像初代教會「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二44~47)這是我們實踐信仰的時刻,「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需要彼此提攜,更是一個屬靈的關係,是聖神的工作。在聖神裡的「肢體相通」,是同心合意透過信心、愛心、祈禱,不分你我、一起手牽手跨出宣教的一大步,主必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榮耀歸於至高的上帝。


資料提供單位: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中心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