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一領一・新倍加」特色教會觀摩63:阿美中會 達蘭埠教會
多元宣教定基礎 黑暗部落現曙光
作者 / 台灣教會公報社

位於花蓮富里鄉的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鄰近以金針花海聞名全台的六十石山,多年來以金針產業宣教獲得豐碩成果。以達蘭埠教會為中心組成的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使用自有品牌「黑暗部落不日花」打開名號,全程採無毒有機栽培、不燻硫磺烘焙製造,滋味特別鮮脆甜美,更獲得歐盟有機認證(IMO),只要上臉書搜尋「黑暗部落展售中心」就可以找到。然而在成功的背後,其實有更多關於信仰的堅持為核心,成為支持部落前進的動力。

核心理念

達蘭埠教會牧師、阿美中會一領一新倍加推行部長張英妹表示,達蘭埠教會所使用的宣教架構,其實就是「一領一‧新倍加運動J」的推行策略,採用多元宣教的方式,區分門徒訓練、大手牽小手、讀徑運動、兒少青宣教及社區宣教,共5個大方向,阿美中會七個區,都照著這個架構規劃5 年的計畫成為基礎。

以達蘭埠教會推行事工的方法為例,「門徒訓練」就是使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出版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教材,按部就班讓教會長執同得造就。「大手牽小手」是總會傳道委員會推動的理念,邀請較有能力的教會-同來關心資源較為缺乏的教會。「母語讀經運動」以阿美語聖經,透過晨更、祈禱會等聚會,增加信徒接觸母語的機會。

「兒少青宣教」方面, 張英妹分析,由於鄉村地區的兒童數量較少,不諱言是達蘭埠教會較弱的一環,因此與阿美中會教育部、青年大事都(青大部)配合,透過社區宣教及兒少育青宣教成果展,在禮拜中進行兒少青及文化健康站的表演活動。

「社區宣教」方面,包括達蘭埠教會的金針產業宣教、文化健康站、福音與文化宣教,都是屬於社區宣教的一環。

文化健康站

阿美中會總幹事那麼好‧ Y讓牧師袁示,有鑑於社區老化現象嚴重,政府也逐漸重視相闢工作,在阿美中會63 間教會遍布花蓮縣原住民部落,前年仍只有一兩個照顧站,目前已經有15間教會開始舉辦文化健康照顧站,提供優質的陪伴,透過詩歌、古調歌謠傳唱課程等,讓一領一宣教事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未來仍將繼續推廣,包括配合總會舉辦高齡事工觀摩,來增廣教會的觀野,讓事工能夠生根。

達蘭埠教會的文化健康站在2年前正式成立﹒張英妹牧師分享,阿美中會不希望傳遁人關在教會裡當「廟公」,文化健康站就是走進社區提供服務的好方法,在政府資源補助下,文化健康站提供中餐跟半天的課程,然而課程需要由承辦單位自行設計。由於達蘭埠教會所設立

的協會有在進行產銷業務,可以額外提供早餐作為回饋,讓部落裡的長輩每天一早就可以到部落活動中心集合,一起運動之後共進早餐。

在課程方面,清晨以長輩的肌力訓練為主,早上六點半到七點半晨間運動時間,使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松年所推動的讚美操為教材,只要將做操的音樂播放出來,長輩就可以隨之起舞,做操結束後共進早餐,並進行長輩血壓量測服務。

每天用過早餐之後,第一堂課是「母語歌謠課」,張英妹牧師笑著說,課程內容其實就是吟唱母語聖詩,有專門的長老擔任「營長」來帶領。每個禮拜運會安排「說故事時間」,由長輩帶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一同分享照片裡的人物與故事,提到往事許多長輩都會流淚,成為一種心理治療的管道。其他還有由牧師主講的「聖經課程」,以及編織、畫圖、美工等課程,並配合鄰近醫院、消防局進行社會宣導。

張英妹教師分析,由於大多數的照服員僅受過術科的訓練,對於課程安排較不熟悉,因此這個部分就必須要由教會的傳道人設計之後,與照服員一同討論課程的進行方式。在中午的用餐方面, 文化健康站不僅肩負照顧老人的責任,同時也提供當地居民些許就業機會,除了烹煮餐食,也需要送餐給行動不便的長輩。政府大約提供一年10 萬元的經費﹒其他不足的部分則由教會來想辦法。

豐年節期

在福音與文化議題方面,阿美族教會一定會遇到的就是「豐年祭」,阿美中會總幹事那麼好‧Y讓牧師表示,由於目前年青人在文化上展現非常強烈的認同感,導致跟教會產生些許隔閡,在推動文化復振過程中,產生「教會破壞文化」的污名,今年阿美中會特別邀集西美、東美中會召開兩次的會議,凝聚商討共識。

那麼好‧ㄚ讓牧師指出,許多年輕的牧者過去對於部落的祭儀沒有太多的參與,以致於教會跟社區在豐年祭的時期特別難融合。然而事實上,過去的部落充滿禁忌,若非教會帶來正面影響,包括透過翻譯聖經進行語言保存工作、一年進行52 次禮拜落實關懷工作、守住語言消失的危機。可惜年輕人不買單,在福音與文化事工方面,如何詮釋福音、展現教會一直以來對文化保存所做的努力,是目前努力的要點。

達蘭埠教會的豐年祭,則展現出教會與社區和諧共處共處的一面。張美妹牧師說,自己來到達蘭埠教會牧會已經18 年,長年以來教會、協會與部落在豐年祭期間建立良好互動模式,在豐年祭之前即先進行「感恩節」活動,由教會主導舉辦,效果十分良好,邀請離鄉的旅人返鄉,穿上傳統服裝獻唱並獻上農作物,透過各區的會長召集組成離鄉恩惠團契,並選出專職長老主責相關的聯繫,成為教會與部落最好的連結,更會邀請外地的教會一同參與,成為好的典範。

張英妹說,其中其實也曾出現矛盾與衝突,例如部落的傳統文化中有一個「找酒喝」的活動,原本已經停止60 年,然而在文化復振過程中年輕人想要找回這個傳統。鑑於喝酒爛醉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張英妹在與部落耆老開會時,特別建議採取轉化方式,不是消極禁止這個活動,而是轉變成為「祝福巡禮報平安」,前往族人家中表達感謝與祝福,在留下文化傳統之餘也能得到提升。

大手牽小手

阿美中會總幹事那麼好‧ Y讓牧師表示,阿美中會63間教會只有38 位現職的牧師跟傳道師,因為人數不足,目前首要就是把主日講道的工作照顧好,因此特別商請退休牧者協助無牧者教會的主日講道,但是仍有許多教會無法分配到,因此透過一領一策略,邀請無牧教會鄰近的堂會認養,在主日時前去支援講道,以「大手牽小手」理念,商討妥善的方式。

在阿美中會大手牽小手計畫中,將各區教會明確列出彼此幫補的明確清單,以及共同合作事工項目。達蘭埠教會所負責的教會,則是吉拉米代教會以及安通教會。張英妹牧師採取的作法,是以自己及師丈的十一奉獻來幫助吉拉米代教會。

母語讀經

達蘭埠教會推動母語讀經運動已經進入第4 年,除了每個禮拜的週報以雙語刊登,每個禮拜四及禮拜六早上五點到六點的晨更時間,必須從創世記開始依序讀聖經,大約兩年可以讀完一輪,希望這個運動也能推廣到中會,帶領信徒讀母語聖經。

在每個禮拜五晚上,達蘭埠教會遍推動聖經的陪讀班,過去這是祈禱會的時間,但因考量禮拜四及禮拜六的晨更時間有信徒不克出席,因此特別挪出這個晚上的時段來陪伴他們讀聖經。

另一個時間,則是禮拜日早上八點半的祈禱會,希望培養信徒的參與感,將為他人及國家社會禱告視為自己的責任,時間大約20 分鐘,但是參與率很高。此外,在「今日禱告」的功課中,則要求信徒寫出禱告,並同時寫下中文及母語聖經,增加信徒接觸母語的機會。

產業宣教

阿美中會總幹事那麼好‧Y讓認為,在原鄉部落生活與當地產業密切相關,例如六十石山就有多間教會的信徒是靠金針花產業維生,教會無法脫離當地的產業,福音也必須與此結合,才有可能落實特色宣教。阿美中會產發部就是透過關懷產業帶動向上提升的力量,包括農事的管理、友善耕作,從栽種、用藥盪採收,都有不一樣的嘗試,其他還有盤點教會種事農業的人口、產業結構等,這是教會無法迴避關懷的區塊。

達蘭埠部落的無毒炭焙金針,是產業發展的一個傳奇,以達蘭埠教會為中心組成的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以「黑暗部落不日花」打開名號﹒全程採無毒有機栽培、不燻硫磺烘焙製造,滋味特別鮮脆甜美,更設計專屬包裝,建立自己的品牌。

由於金針園若不使用除草劑及化學肥料,就必須投入大量人力拔除雜草、育肥堆肥來驅除蟲害,所謂「不日花」指的就是「一日不辛勤,隔日即成花」。

達蘭埠的金針約在每年10月底包裝,隔年上市。金針的烘焙過程有一定條件,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掌握好時間,過去金針需要烘製18 個小時,達蘭埠的金針則烘焙22~ 24小時,剛開始大火,之後再用木炭烘焙,因此稱為炭焙金針。

2003 年開始,達蘭埠的金針產業在張英妹號召下開始轉型,從操作習慣開始改變,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做無毒農業不需要很大的區塊,依照農民的能力從小面積開始轉型,從特定區塊開始做無毒。

轉型初期因為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只能用人工拔草,眾人意識到人力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開始找回以前阿美族的文化,就是「Malapaliw」(交換工)。張英妹說,以前阿美族蓋房子、做提防、種菜、割稻,不論做什麼都是以交換工的方式互助合作。

「我們把這個方法沿用到無毒農業,大家沒辦法用化學肥料,協會就幫他堆肥,這個金針的共同經營有一群工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年輕人負責施肥、拔草,一年換三次工,輪流到不同的農戶田裡幫忙。」張英妹回憶這段歷程,從一開始告訴農戶不要使用化學肥料,因為肥科直接會改變土壤,所以自己做防治資材,包括辣椒水、水晶肥皂、燒稻梗,酸甜苦辣通通來,就是要防治田區的蟲。

如此陪伴3 年以後轉型做有機,就必須要做得更徹底。包括周圍的環境都不能用除草劑。如果要做有機農業,就必須設立一個緩衝帶,跟使用化學肥料的田區拉開距離。若是沒有耐心、或者自己放棄,也不會勉強農戶加入,必須心甘情願加入才能持續。

焚而不燬

事實上2005 年間始,達蘭埠部落就與世界展望會合作,由展望會擔任培力單位, 4 年中培養農民、照顧田區、拔草、堆肥、育肥、管理金針園。金針園是農民的,協會及教會只是負責整合,透過管理、監督、一同上課,來幫助農民理解協會所做的事。

由於國際認證有許多要求,所需預備的資料更為繁瑣。然而歐盟有機認證(IMO)不需要土地是自己的,只要是田區的實際管理者就可以建行認證。原本認證需要3年的時間,想不到歐盟認證單位前來達蘭埠實地考察後,在2009 年就宣布達蘭埠金針通過認證,成為台灣原住民第一張國際認證。

張英妹總結這一路走來的過程,從一開始做異夢看見達蘭埠的願景開始,到金針產業轉型成功,每一個感動其實都有聖靈的帶領,每一個動作跟異象,都是上帝賦予的恩賜,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這些事。她說自己前來達蘭埠教會,從來沒想過會做農業相關的事情,而且還影響更多教會走上產業宣教的路,當時完全不知道會走到這個地步,如今阿美中會根基已在這個地方。

「牧會不是一個罐頭打開來,而是各個地方、各個社區所需要的都不一樣,文化背景跟農業發展都不一樣。」張英妹指出,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來說,在信仰上的訓練很好,但是如何倍增成為多面向並具有特色,則需因地制宜。

真正激勵張英妹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標誌。她有感而發地說:「這個不是隨便做的,寧願燒盡而不願朽壞,為什麼把這個當作信仰的精神?我把這幾個字掛在心裡,走過各種困難的環境。」國際認證通過後,整個部落就曝光了,黑暗部落開始被認識,他們的確也變成指揮性的人物,很榮幸無形中造就了這個部落。

特色教會63-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2019.07_3518期).pdf

資料提供單位: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中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