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好是壞,一喝就知道!」彰化中會梅鑒霧紀念教會牧師吳怡賢牧師熟稔地備齊茶具,沏茶與本報記者分享,茶湯入口前,得先在一個長形的杯子裡稍作停留,留下餘香,這是用來感受氣味的,之後倒入另一個淺杯以口品嘗。茶香四溢,牧師爽朗笑到,這泡茶的習慣是以前在台南神學院時培養的,那時有學長每次下課都邀大家泡茶,令人難忘;而現在,「大部分時間都我自己在泡」。教會事工繁雜,每週無固定休假日的吳怡賢時常這樣忙裡偷閒,與茶葉約會,或爬山,徜徉山林間放鬆紓壓。 梅鑒霧紀念教會是1995年由蘭大衛紀念教會所設立,教堂面向馬路的牆面上刻著一幅醒目的碑文,紀念蘇格蘭宣教師梅鑒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 。1895年梅鑒霧和與蘭大衛在彰化行醫佈道,創設彰化醫館(今彰化基督教醫院),他不辭勞苦地到台灣中部各鄉鎮傳道,時常在廟口敲鑼、吹喇叭聚集民眾,介紹上帝愛世人的福音;刻苦耐勞、布衣粗食、坐三等火車,省錢是為捐贈中部的教堂,12年間一共設立了18間教會。 吳怡賢介紹,每年7月最後一週是設教週年,教會會到八卦山梅鑒霧牧師娘墓地舉行追思,弟兄姊妹藉由紀念牧師夫婦百年前如何為台灣宣教鞠躬盡瘁,互勉要熱心傳道。 神學院畢業後來到梅鑒霧紀念教會擔任第一任牧師,已整整23個寒暑,吳怡賢回顧見證上帝如何帶領會友從以前的「做完禮拜後人跑光光」,到後來經過多年磨合與同工帶出相當的凝聚力。2011年成立協會,更是踏出劃時代的宣教步伐,社區事工原本阻滯不前的局面在里長何則諭大力支持下得到翻轉,吳怡賢以「上帝的時到了」形容聖靈冥冥中的帶領。 與里長攜手推動課照班「我們很早就意識到要做社區事工,因為教會沒多少人,若不走出去,永遠都無法成長。只是那時候時間還沒有到.....。」教會曾辦過兩次「兒童課後照顧班」,但社區參與度低,一段時間後不了了之。4年前何則諭當選竹中里的里長,吳怡賢牧師說,這位30歲的年輕人很想為社區做一些事,看到社區友許多小孩下課後在社區裡遊蕩,父母上班無暇照顧,就主動來到教會問願不願意提供場地陪孩子寫功課。 「行動派」的里長才剛與教會談妥,就馬上帶著5個小蘿蔔頭到教會,吳怡賢說,課照班草創時期真的好辛苦,由他和里長、里幹事3人身先士卒,輪流擔任老師。但後來讓大家真的「凍袂條」,因為關懷的小朋友秩序不好管,部分甚至有行為問題。教會於是決定成立協會,向彰化縣政府申請經費,並設法擴充師資來源。 課照班近40名孩子模樣專注,埋頭苦幹寫著作業,他們大多來自自社區的單親、隔代教養或新移民家庭,因為有里長的介紹,家長放心讓他們到教會。每週一到五下午的課照班老師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長青團契、愛加倍團契學生擔任,教會提供志工時數證明和鐘點費。吳怡賢牧師分享,縣府兒少科每年派人來評鑑提到,比起宮廟,教會承接課照班服務的意願較高。 小朋友圍繞彰師大長青團契契友高明聖,請他幫忙檢查作業,並詢問國語和數學科目的疑惑,高明聖說,老師的任務是陪伴與督促孩子按部就班完成作業,當中有些比較是學習低成就,剛好可以應用在特教系的所學,也邀同學一起幫忙。有孩子一開始作業整頁都亂撇,被老師撕掉,調皮搗蛋的學生,哥哥姊姊耐著性子管教,一點一點地進步。有人的功課寫的很快,寒假大後天才要開始放,就已經在問能不能先寫寒假作業。 不落人後成立協會 廖清嘉長老退而不休 吳怡賢牧師表示,彰化中會最早只有彰山教會、竹塘教會成立協會,梅鑒霧教會是第三個成立協會的教會。「藉著協會把教會的門打開,讓人家覺得教會不是都在做自己的事」,他認為協會很重要的功能在於成為向社區傳福音的平台,以及向公部門、企業界爭取資源。「現在很多外教派的教會都是透過協會在傳福音,如果長老教會仍循傳統模式只靠信徒奉獻的金錢做社區事工,是做不贏別人的。」光彰化靈糧堂有兩、三個協會 ,許多廟宇都這樣做。 70多歲還能騎摩托車跑來跑去,廖清嘉長老過去在菜市場販售肉鬆,為生計奔波,現在退而不休,回饋鄉里。他10多年來熱心社區事務,在西安社區成立守望相助隊,先後榮獲全國及彰化縣特優。事實上當初教會成立「梅鑒霧全人關懷協會」,正是因為廖清嘉的建議。他也是下一屆理事長。 「成立協會最大的目標不是要經費, 而是讓社區的人有一天可以走進上帝的國度。」廖清嘉說,以前教會的人對里民做家訪有時會被拒,人家覺得你是來傳教;現在有協會向政府立案,改穿協會的背心去探訪,加上有鄰里長帶領,整個順利許多, 「我都會說,是政府派我們來關心你們,然後這裡有一間教會可以讓你們來做活動,他們就較願意來。」 出身台南白河的廖清嘉是第4代基督徒,信主信了一輩子的他說,「一個人一生不可能都沒有犯過錯,最重要就是還要回到上帝當中靈性生活。」曾因為人公正可靠,被推選為西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認為,「福音不是你去傳人家就會信,基督徒最好的見證就是透過品行」,見證上帝不是只是一直邀人來做禮拜,卻跟妻子或左鄰右舍不合。要能跟人和睦相處,有好品行人家才會覺得你不同,畢竟「好壞不是自己在講的」。 社區關懷據點與彰基合作「我們這裡停留在半農村時代,很多老年人還有土地在種植,年輕人都出去外地,所以你只要活動辦得不錯,老人家就會一個帶一個進來教會。」吳怡賢介紹,梅鑒霧教會所屬協會在成立兒童課照班後隔年,申設「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參加的25位長者多來自社區,這些年來他們學唱詩歌、不排斥禱告,某種程度已經算是「松年團契」了。 每週三上午9點,是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活動的時間,1月24日這天長輩們陸續到教會報到先在一旁,由張盧秀涓姊妹及賴秋華執事為他們量血壓。教會劉嘉芳在一旁用電腦秀出專門記錄長輩血壓的網頁,介紹目前跟彰基的「遠距照顧中心」合作,血壓紀錄登錄上網後,有專門護理師遠端為長輩的健康把關,若有需要就診,會將過去的血壓紀錄彙整,讓長輩提供給醫師參考。另外,彰基社區健康促進中心每年為教會提供4次醫學講座,傳授保健知識。 80多歲吳招與另一位阿嬤表示,來參加據點活動很快樂啊,平時在家裡沒有這麼多人可以講話,看電視都會看到打瞌睡。「阮雖然沒有讀甚麼冊,但去年還去比賽表演,一人獲得一個銅牌內!」原來教會去年帶著長輩們參加衛福部「不老青春逗陣行」 長者活躍老化競賽活動,獲得嘉許,對一些一輩子可能不曾上台表演的長輩們來說,這樣的經驗難能可貴。 吳怡賢牧師說,參加關懷據點的長輩愈來愈多,除了是里長的鼓勵,也跟長輩感受到協會安排才藝課程、電影欣賞等節目的用心有關。每年一次的據點參訪就是前往一些跟教會有關係的地方,例如埔里謝緯營地、客家宣教中會南庄教會、台灣烏腳病紀念館等。另外,向政府申請多少經費就用多少,出遊吃飯一桌預算該兩千就花兩千,決不徇私省錢。 每週凌晨自動起床 賴秋華為長輩量血壓賴秋華執事說,10年前剛信主時,教會為了接觸更多社區長輩,每週六到國小幫人量血壓,起初覺早起很困難,向上帝禱告。結果從不使用鬧鐘的她,每次只要到那天就會很奇妙地自自動在5:40醒來。後來教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她繼續幫忙量血壓,視為上帝交代的任務。 賴秋華對長輩的狀況如數家珍,有的過得很好命,到處旅遊,活潑開朗;有的則是獨居內斂,生活刻苦。一名張姓阿嬤年逾八旬仍得為兒子煮三餐,曾經為了領政府的假牙補助,把原本堪用的牙齒都拔光了。結果買來的整排假牙卻因牙床萎縮不合用,導致進食困難,人爆瘦、血壓不穩。賴秋華說,「像這樣的我會比較關心。」還有一名阿喜阿嬤獨居,血壓很低。 賴秋華理解要社區的長輩改變信仰並不容易,但並非全然沒有機會。她的公公拜拜拜了77年,晚年肋骨斷裂住進加護病房,那時姑婆每晚替他禱告,結果後來真的信主。賴秋華說,公公夢到自己溺水時被耶穌拯救,每次公公在病床上疼痛哀號時,就念聖經給他聽,竟能達到使人安詳的妙用。公公的葬禮以基督教形式舉行,教會的人非親非故卻把他們當一家人關心,賴秋華和丈夫、婆婆、兒媳因而陸續受洗。 復活節邀里民捐血 節慶活動入人心梅鑒霧教會舉辦各式節慶活動,試圖走入更多民眾的心中。復活節舉辦捐血活動的創意源自耶穌為世人受難流寶血。協會每年與台中捐血中心捐血車相約橋上,邀里民捐血,並透過教會公報社訂購花蓮馬圵農場的好米作為贈禮,感謝大家願意像耶穌為他人需要「流血」 。 談起端午節關懷為社區獨居老人送肉粽,吳怡賢牧師說,參加關懷據點活動一位秀月阿嬤,每逢端午節都會問:「樓上的孩子需要幾顆肉粽?」阿嬤每年親手包4、50顆送給師生,愛心舉動感動教會會友,後來也依樣在端午包粽,透過幾個里的里長牽線,向獨老傳愛送暖。
社區事工耕耘久了,不只里民習慣到教會,公部門如有派出所要宣導、衛生活打預防針、投票需要開票所、老人年金發放,都會找梅鑒霧教會借場地。吳怡賢說,做社區工作一定要跟地方人士結合,才能獲得社區的認同並連結在地資源,去年聖誕慶祝會也請市長邱建富致詞。「做社區到最後,說穿了就是要跟地方的政治勢力有點結合,你來露個臉,我所做的東西給你作成績無妨,但你要幫我鼓勵人來參加,得到社區認同。我覺得這是兩相得利的事情。」 為讓課照班兒童的信仰教育更紮實,教會現在禮拜六推出「社區兒童營」,並擴大讓非弱勢家庭的社區兒童及主日學參加。 吳怡賢說,主日學老師在兒童營中看見服事孩子們是如何的可愛、願意慢慢地融入教會 ,這些都會讓參與事工的人感覺到付出是值得的。 上帝國如種子 不知不覺就長大梅鑒務紀念教會的成人會員約70人,即便在2006年升格堂會後,母會仍然每年奉獻一筆十多萬的專款,讓梅鑒霧教會相當感念,廖清嘉長老也指導母會松年團契的會長成立協會事宜。吳怡賢來彰化牧會23年,他的青春除了奉獻給梅鑒霧教會,也一直委身在中會大專部,協助帶領彰師大團契,樂於提攜下一代。「感謝上帝帶領教會 一步一步往前,或許在這當中會覺得成長的腳步不是很快,但上帝的國如同種子種在地裡,白天過去,黑夜過來,過了一陣子再來看,就會覺得教會不知不覺地又長大,又不一樣了。」 |